华夏能源网获悉,2月25日,佛山市南海区垃圾资源化项目正式开工,这也是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制氢项目,将实现生活垃圾的高效转化与低成本绿氢生产,助力南海绿色转型发展,为佛山破解氢源短缺问题再探路。
项目建设单位为中鹏未来(广东南海)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地点位于佛山市南海仙溪地块A地块北面,与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相邻。项目占地约87亩。计划2023年12月开工,2024年12月竣工,建设周期12个月。项目对生活垃圾采取碳化-气化制氢工艺技术,无需前端的人工、筛分、风选、磁选等预分拣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可直接进料处理。
按照2023年10月16日发布的《佛山南海垃圾资源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该项目总投资5.87亿元,采用“城市生活垃圾碳化-气化制氢工艺技术”的垃圾处理方式,日处理生活垃圾500吨,年产氢气7300万Nm³,副产液体二氧化碳8万t、硫磺0.01333万t,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2.3亿元,年均税收约2500万元;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约500吨,每小时可产生纯度达99.97%的绿氢超9100标立方米,能有效解决南海区当前氢能规模化供应不足及成本较高的问题,实现绿色氢能就地规模化产出。
简单来说,按照项目生产规模生活垃圾处理量500吨/天计算,每天可实现碳减排量385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相当于种植778万颗树木。
对于垃圾制氢而言,当前在技术上还有很有难关要闯,比如焚烧温度的控制。要想实现固体垃圾完全转化、分离,需要达到1600℃的高温,这就需要纯氧的参与,成本也会高很多。
另外,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呈现出含水量大、热值低等特点,也会导致焚烧无法达到最大值。理想情况下,每天焚烧400吨垃圾,一年可输出48万方氢气。
有专家分析称,更细致的垃圾分类将对垃圾制氢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厨余垃圾等不耐烧的内容被剥离出去,获得热值较高的部分,对最终产氢量提升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