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涉资约2000亿元再融资的光伏圈,未来一段时间将被急刹车。这也意味着人们担心的产能急速扩容现象将会有所变化。
而这一变化,并不是企业自身想要放缓的,而是将受到沪深交易所对于再融资监管措施影响,或将产生的连锁反应。这对于光伏组件及上游产业链的价格、行业市场节奏性出货等都将带来积极正向的一面。
11月8日,沪深交易所就优化再融资监管明确相关具体措施,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节奏、融资规模等作出更加从严和从紧的安排,重点突出扶优限劣。
核心措施包括:严格限制破发、破净情形上市公司再融资;从严把控连续亏损企业融资间隔期;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性投资比例较高情形的,须相应调减本次再融资募集资金金额;从严把关前募资金使用;严格把关再融资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主业的相关要求。
把关要求从严从紧
这一次的核心措施中,有一条对于现有光伏公司融资存在较大影响:“从严把关前募资金使用,上市公司再融资预案董事会召开时,前次募集资金应当基本使用完毕。同时,上市公司需充分披露前募项目存在延期、变更、取消的原因及合理性,前募项目效益低于预期效益的原因,募投项目实施后是否有利于提升公司资产质量、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相关情况。”
简单来说,如果上一次的募集资金还没用完,A股光伏企业再找市场要钱就行不通了。而且如果上次募集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交易所也会追踪这笔钱的去处和合理使用情况等信息。再根据情况审批再融资申请。
交易所也强调,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项目须与现有主业紧密相关,实施后与原有业务须具有明显的协同性。它的目的在于:督促上市公司更加突出主业,聚焦提升主业质量,防止盲目跨界投资、多元化投资。
从“严格限制破发、破净情形上市公司再融资”这一点来看,能源一号观察到:目前出现破发的公司案例较少,多数重点光伏上市公司都是早年间上市的,近年来密集上市的公司也是一些逆变器、辅材类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额度、产能产量的扩容度等都不是很大。
近年来IPO体量较大的有硅料制造商大全能源。不过大全能源2021年上市后,又在2022年7月做过一轮高额度的增发,募集资金高达109亿元左右。
三季报看,今年前9月大全营收暴跌47.81个百分点至128.78亿元,净利润重挫66%至51.15亿元。大全在IPO后做新一轮融资的动作较早,因此手上现金夯实,订单也正常在走。截至三季度末,大全能源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高达206.5亿元,比上市之初2021年那阵子的40亿元高了数倍之多。总体来看,大全靠着上市的融资和业务运作等,目前根本不缺钱。
沪深所提到,连续亏损的企业也会从严把关再融资。光伏上市公司这样的案例也较少,有的要么已经退市,有的则已经实现扭亏为盈。
整体来说,现在光伏上市公司需要借助于现有融资渠道来扩展公司的难度在加大,如果说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给到有关部门,那么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就会大幅降低。
光伏产量增速加剧
前三季度,全国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70%,光伏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
光伏从石英矿到产出组件仅耗电0.4度。预计2023年组件产能将突破400GW。
正是由于市场需求较高,因而大规模的光伏扩产、再融资等计划都在持续加码。
1~6月,有数据显示,光伏行业有60家企业发起近2000亿元再融资。相比去年全年的融资总额翻了一番。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多产能的进入,让光伏产业链价格也不断暴跌,目前不少组件厂商参与大型投标电站项目的组件报价在1元每瓦以下。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被隆基绿能有关人士也感叹:该价格下,光伏组件厂商难言盈利。如果不从源头上遏制无效产能、低效产能的再融资,对于整个市场将是更大的、长久性的伤害。
短期内,如果保证制造业企业有序生产,将资源集中在优势厂商中,也是沪深交易所出手的缘由之一。
国金证券分析师也认为,此前,光伏企业、跨界企业在一级、二级市场的持续大额融资,可能带来三个负面影响:一是各环节大幅产能扩张及“出清”延后;二是企业以牺牲利润为代价争夺市占率;三是股本扩张造成企业股东利益稀释。这也造成A股光伏板块的整体下跌。上述分析师认为,在这一轮下跌过程中,对行业从供不应求转向严重产能过剩及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的担忧,是最主要的下跌原因。
事实上,一些不能形成优质资产的产能,一些无效产能都应该被劣汰掉。摆脱内卷,一方面需要优质资产的支持,更需要外界的助力。沪深交易所严格把控再融资和一些不规范的资金项目投入,也会协助光伏行业“良币”不断涌现。如果只停留在低劣层面去竞争,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产能竞赛,却没有出挑的技术和专业管理把控,那么整个市场将进入到恶性循环中。
中国光伏协会理事长曹仁贤认为,有必要警惕产能过剩布局的问题,光伏产业规模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的相对过剩状态,这种状态能够较好为行业的未来需求进行铺垫,但需要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在没有进行充分市场研究和自身能力评估下,过度扩张产能或者大规模复制低端产品,会导致新一轮行业波动。
那么,是不是光伏产业就完全不能再融资了呢?也倒不是。
根据相关规定,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方向、融资额不超过3亿且不超过净资产的20%可适用简易程序。前期已受理、目前处于审核阶段的项目,也可以继续再融资推进。沪深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再融资监管安排,适当收紧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充分考虑当前市场承受能力,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相关安排将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促进上市公司专注企业经营,改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