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光伏行业2023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发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出口总额超过2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太阳能电池与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新三样”。华夏能源网根据报告全文,将重点数据与信息摘要如下:
出口结构方面:
硅片、电池片出口占比有所增加,组件占比有所降低。
半年内光伏行业出口发展势头强劲,全球的区域数据方面:
报告预测,根据1月~5月的数据,欧洲依然会是最大的组件进口国。但未来受户用光伏手续复杂,以及用工短缺、土地、消纳等问题制约,加之分销商库存水平较高,未来出口增速可能将放缓。硅片和电池片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而非洲的组件出口增长则最为明显,主要来源于南非的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3倍。但非洲的装机速度小于组件的出口速度,未来难以持续高比例增速。
其中,南美增速最快。第一季度,巴西新增装机6.62GW,同比增长170%;而智利虽然新增装机量较小,前五个月还不到1GW,但也同比增长170%。美国和欧洲两大区域,新增规模和增长幅度依旧很稳:美国第一季度新增装机6.1GW,同比增长47%。德国1-4月份,新增装机3.72GW,同比增长79%。1-5月份,西班牙新增装机1.74GW,同比增长20%。而印度也保持了较快增速,1-5月新增装机4.52GW,同比增长40.6%。
此前,2023年IEA也曾大幅上调了对于2050年光伏装机量的预测,其中提到,“预计今年全球GW级市场将达到32个。”
全产业链“出海”:
随着世界各国发展本土产业链政策的推进,全球光伏的产业格局必将重构,中国光伏制造产业也正流向全球市场。
2022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资本正由中国流向东南亚、美国、欧洲、中东等地。其中,流向东南亚的规模最大,硅片超过21GW,电池片42.8GW,组件超过43.5GW。美国则吸收了中国14GW的组件产能。
受2022年以来美国、印度对中国的光伏辅材设立贸易壁垒影响,中国的光伏玻璃、石英砂、胶膜、逆变器、支架等辅助产业也陆续加入了光伏出海潮,全产业链出海。
海外各国建设投产、设立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链提出挑战:
全球光伏产业趋势来看,各国都在加大扶持本土产业发展,设立贸易壁垒。例如今年5月,美国已投产的组件产能已超过8.4GW。据美国能源部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5GW,到2030年将达到50GW。
而欧洲地区自2022年以来欧洲硅片新增产能超过1.3GW,电池片新增产能超过10.7GW,组件新增产能超过42GW。
印度本土的光伏制造业也在迅速扩张。2022年以来,多晶硅新增产能超过3万吨,硅片新增产能13.5GW,电池片新增产能超过34.8GW,组件新增产能超过69.5GW。
王勃华表示,虽然海外产能建设进展迅速,但我国产业链规模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根据IEA预测,到2024年,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将继续主导全球的增量与存量,甚至占比还会进一步上升。
这与我国光伏制造端明显的成本优势有关。据欧盟委员会测算,中国光伏制造总成本与欧洲、美国、印度相比要分别低35%、20%、10%。其中,中国的光伏组件制造成本更是比美国和欧盟低超过50%。受益于低制造成本,中国光伏发电LCOE(均化能源成本)较其他经济体具备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