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到9月份了,大多数风电整机上市企业开始公布自身2024年上半年业绩。可以说,每家整机商都有亮点,也有与友商相比尚需完善之处。
有的整机商膀大腰圆,战略布局较早,横向纵向产业链整合布局已经基本完成,风机及零部件销售外的非主营业务早就走上了正轨,比如金风科技与明阳智能等。
有的整机商尚处于加速成长期,专注主营业务,全力投入风机及零部件销售,主功更加细分的陆上市场,在产业链布局上小心谨慎,主要以积累与尝试为主,比如运达股份与三一重能等。
还有整机商则正在搞战略布局与转型,在集团层面另有主营业务,在风电业务范围内,大力布局面向未来海上市场,同时抢夺陆上订单。每个市场中都有他的身影,却又未能占据任一市场高地,比如东方电气、电气风电、中船科技等。
那么,到底哪类企业最具成长空间,又最能代表风电整机环节呢?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金风科技。可当衡量指标以风机及零部件销售毛利率为依据时,答案似乎变得模糊了。
公布2024年上半年风机及零部件销售毛利率,且主营业务为风电的整机商并不多,但已经很具代表性。三一重能在2024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水平达到了15.13%,运达股份次之为10.3%,金风科技仅为3.75%,最高者是最低者的400%还有余。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毛利率数据与这三家整机商在过去几年的装机排名(2023年新增装机金风第一、运达第三、三一第五)刚好相反,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通过综合此前企业公开信息,笔者认为这与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导致企业战略、市场策略进、产品管理有一定差异。下面我们以相对极端的三一重能和金风科技进行对比。
企业战略方面。三一重能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各方面业务还在积累,不可能贪大求全,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身优势——风机及零部件销售这一环节中的陆上风电市场。而金风科技通过多年积累,早已将业务延伸到风电场开发、海上、海外、运维等相关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份额,均衡发展成为现阶段主旋律。
所以,如果从整个风电业务板块来看,金风科技的周旋余地更大,可以不完全依赖风机及零部件销售的毛利率,就能继续发展壮大;而三一重能一定也必须会将风机及零部件销售的毛利率做好,否则企业如何进一步成长?
市场策略方面。金风科技因为业务铺开比较大,有回旋余地,可以求稳;三一重能需要通过更精细化与更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将资源投入到研发与营销环节,拉动整个业务链动起来,在效率上必须求快。
例如,有熟悉在供应链管理的专家曾提到,金风科技在供应商合作上更海纳百川一些,一个零部件的合作供应商数量较多,导致供应商订单都不大。这有利有弊,好处是一旦某供应商产品出了问题,因为量小,更容易补救;坏处是供应商因为订单小,只能相应提高部件产品价格,以保证自身利益。
三一重能恰恰相反,一个部件只选择一两个供应商,使供应商取得足够大的规模效益,甚至价格占比较大的部件采用自研自产方式,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
产品管理方面。三一重能更像特斯拉,金风科技更像丰田。一是在产品类型上,三一重能更集中于陆上市场,这就可以只做双馈技术路线,尽可能将这一技术发挥到极致,有点像特斯拉的产品集中于纯电动汽车。而金风科技的产品则覆盖更全,在市场上包括了陆上、海上、海外等,在技术路线上也尝试了中速永磁、直驱永磁、双馈等,有点像丰田的产品,覆盖了纯电动、插混、轻混、燃料电池、燃油等几乎各种类型的汽车。
二是在产品推出上,三一重能需要将研发投入用在关键产品上,更追求产品平台实现销售业绩上的爆款,也就是尽量将一个产品卖出更多的订单,进一步降低研发、采购、制造、市场成本。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该公司早在去年风能展就发布了陆上15MW产品,当时很多厂商连10MW产品都没下线,这样激进的产品策略背后,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更多陆上订单,产生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是海陆同平台,通过陆上机型的销售分摊掉海上机型高昂的研发成本。而金风科技的产品则覆盖更广,密度也更高,所有细分市场都有其身影,甚至自己的产品之间可能还存在竞争与淘汰关系,这导致研发与营销等成本较高。
其实,无论是三一重能还是金风科技,乃至运达股份等其他整机商,在企业战略、市场策略、产品管理等方面都是好样的,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很清楚自己要向哪里去。至于谁到底在风机及零部件销售上最强,三一重能和金风科技目前并没有可比之处,因为他们太过不同,衡量方式也并不对等。反而有一家并未上市的企业,兼顾了两者的特点,也处于正年富力强的发展阶段,更应成为他们的对标者,那就是远景能源。